34. 如何看待柏拉图洞穴理论?

之所以想对这个问题说点什么,是因为前两天和一个知友讨论,他提到了洞穴比喻,还是海德格尔的“升级版”。海德格尔在《论真理的本质——柏拉图的洞喻和〈泰阿泰德〉讲疏》中说:“哲人根本不能动用这种太过和蔼的洞穴空谈,他不能顺其自然,而是马上抓住一个(或少数几个),强拉硬拽,试图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将其拖出洞穴之外”。这真是和海德格尔的纳粹身份相符啊!

时隔多年,我再次听到这个比喻(指柏拉图原版的),感到愕然。尤其当一个人在对你灌输所谓的“标准理解”时。这就像去给一个成年人讲愚公移山的故事,然后和他说小学课本上对“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的标准答案,然后沾沾自喜地说:“有道理吧!”

我最早听到这个比喻,是二十多年前的事。初听起来还是很新奇的,但听久了难免会“审美疲劳”,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升级版”,比如多层洞穴。这二十多年来,我们经历了飞速的变化。以前只能在书上看看“洞穴比喻”,现在就连电影《盗梦空间》都比它细致多少倍了。现在我们看着电影,玩着电子游戏,再回去看那个两千多年前的洞穴比喻,实在没有什么新意。当然,它大概是所有后面那些东西的灵感之源,但也仅是如此了。对于这种引发人思考的东西,就算再好,听个几十年也不会觉得那么好了。那些天天宣传“洞穴比喻”的人,应该搞点儿新段子了。

然而,如果光是“审美疲劳”,问题还没有那么大。关键是这比喻在今天到底还合不合适了,或者说应该怎么诠释它。更别说受过科学训练的人,没有谁会真把一个比喻当回事儿:它只是一个可能的、但未被明证的想法而已。

那柏拉图的洞穴理论在今天应该怎么理解呢?按“强拉硬拽”的方法去理解,那柏拉图说的洞外就对应现在的哲学——比如海德格尔大概指他自己的哲学,那柏拉图说的洞内概就是指别的东西了。殊不知,柏拉图时代的哲学跟现在的某些哲学根本就不是一个东西。现在的哲学,研究的范围大大缩水,似乎所有其他有专门学科研究的东西,它都无力研究,经常被排斥在它的研究范围以外。难道柏拉图说的洞穴以外就是由这样的哲学组成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都在洞内,就海德格尔的哲学在洞外?要这样的话,那个洞更像是为人类遮风挡雨、让人类发展文明的地方,要是有原始人不怕风吹日晒愿意一直在洞外呆着,那我也敬他是条汉子。但某些哲学家实际上去却一边天天吃洞内的、用洞内的,一边说洞外好,实在让人尊敬不起来。

再说,你说你在洞外你就真的在洞外,你说别人在洞内别人就真在洞内?那倒是要看把洞的哪一侧定义为“洞内”,洞的哪一侧定义为“洞外”了。如果一个人说他要追求真理,但去放着数学、科学、技术等东西都不学,那我看他才是受遮蔽的,因为他根本不知道真理为何物。人类奋斗了两千多年,早已不是柏拉图时代的样子。如果人类已经走出洞外,但某些哲学家想继续保持“高姿态”,那要怎么办呢?他们自己挖了个洞,钻了进去,声称那是洞外,其他人所在的是洞内。可是其他人又不傻,没人进去怎么办呢?海德格尔告诉了我们答案:强拉硬拽!如果那玩意儿真是什么真理,就根本不需要什么强拉硬拽,人们慢慢也会接受它,历史也终归会选择它。遵循自然规律就好,强扭的瓜不甜。

我想,历史上那些真正的哲学家如果在今天复活,他们会去废寝忘食地恶补现代数学、逻辑、科学、技术、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而根本没空看海德格尔那套东西。估计柏拉图会去现代数学尤其感兴趣,亚里士多德会对现代逻辑学、现代物理学尤其感兴趣,笛卡尔会对神经科学和脑科学尤其感兴趣,等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得到有价值的哲学思考素材。不会这样做的,要么是只关心伦理或美学方面的哲学家,要么就是某些“职业哲学家”。对于某些职业哲学家来说(不是所有),哲学只是用来吃饭的,他们对社会的发展进步熟视无睹,就守着自己那点儿玩意儿:这真是哲学的耻辱,因为他们对世界中的绝大部分东西都失去了兴趣。如果那些“复活了的真正哲学家”看到某些哲学学者把他们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写的东西奉为圭臬,他们大概会觉得那些人不可救药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天天说洞外好的人,其实都是从来就没出过洞的,就像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一样。如果一个人能自由地进洞出洞,那么选择在哪儿呆着完全看自己的意愿。就像如果你住一个别墅,你想看得远就去顶层,想去院子里摘点东西吃就去一楼,想开车就去地下室车库。你爱去哪儿去哪儿,没人限制你。如果有个人上了顶层就永远不愿再下来,那他想必是在哪方面不太正常。

理想的哲学,事实上不需要分什么洞内洞外:洞内洞外都是客观存在的,都是研究的对象。分洞内洞外是门户之见。在学科分划这个思路的引导下,其他学科兴旺发展,而哲学则成了“失地王”。哲学要想复兴,首先就要进行“收复失地运动”:这不是说去取代科学或任何其他学科,而是说能容纳它们,而且是以其本来面目容纳科学,而不是以大而化之的方式。或者说,哲学必须要进步,首先就必须赶上科学的步伐,而不是自己发展得一塌糊涂还试图对科学品头论足。我对未来哲学发展的一些思考请参见《哲学的重建》《对〈哲学的重建〉的说明、补充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