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如何看待一些理科生藐视某些人文学科尤其是哲学的研究?

“一些理科生藐视某些人文学科尤其是哲学的研究”这种现象虽然有问题,但不能说就完全没有道理。他们中的很多人之所以鄙视这些东西,并不是无理由的,而是他们确实在他们了解到的哲学中找到了值得鄙视的东西。否则,他们怎么不鄙视理科中哪怕是他们并不懂的分支呢?

这种现象,首先来自于文科和理工科之间发展情况和教育状况的巨大差别。

  • 在几百年前,两者的发展还是比较平衡的。到了康德的年代,康德就说过:形而上学已由“科学的女王”​变成了“流离失所的妇人”。这就表明了在那个年代,哲学研究已经有些跟不上科学研究的发展了。但即便如此,哲学研究还是可以给科学研究带来很多灵感,况且当时很多科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爱因斯坦虽然不同意康德对于时空的观念,但在他很了解康德哲学。康德哲学的一种变体——叔本华哲学,则对爱因斯坦有着很大的影响。在那个年代,哲学家的科学素养也是非常高的。比如笛卡尔和莱布尼兹在数学和科学上的巨大贡献,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事实上是常识。贝克莱大主教对微积分的诘难也在客观上促进了数学家去把微积分严格化。康德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中提出了著名的星云说(虽然在今天看来是过时的),他还敏锐地观察到了万有引力定律中的平方反比关系与空间的三维性之间深刻的联系。在 1755 年康德,31 岁的康德就开始在大学中教授数学、物理学、逻辑学和形而上学。虽然他后来的关注点逐渐偏向了哲学,但他从未停止过对科学的研究。至于弗雷格和罗素这些哲学家的数学和科学素养,那更是毋庸置疑的。

  • 在 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数学和自然科学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数学家的研究开始向公理化的方向发展,变得更抽象,与实际之间的关系也经常更远了。物理学家提出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更是推进了人的认识高度。在这种情况下,哲学研究就更跟不上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了。学科的高度分化,使得全能数学家和全能物理学家都逐渐消失,更别说能了解一切的哲学家了。在这种情况下,哲学经常就不得不把数学和自然科学从它之中剥离出去(当然不是说所有哲学都这样),甚至在哲学内部也开始进行分支细化:这虽然可以说是哲学向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借鉴的经验,但这同时给它带来了很大的隐患。如果一种哲学丝毫不致力解释数学和自然科学,那么那它事实上就成为了一个笑话:它把人类发现过的最有效的解释利器从自身中剥离出去(仅仅因为这些东西好像不再属于哲学了,或者更不客气地说,来自于门户之见),又发展不出真正可以替代它们的东西。这类哲学的命运可以说是注定了的。

在学科分化的大背景下,哲学一般被分划为人文学科。在国内,哲学系以及其他人文学科的学生很少学习理工科的东西。这就产生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他们学到的哲学知识经常会变成花架子。他们在哲学书上学到了一些“范本”,却很少有机会去自己“操作”那些知识。这就好像在理工科学习中,只学了例题却从不做习题一样。这产生了很严重的后果:学习者对自己的思想经常缺乏客观的评判。这种现象事实上是人之本性,但是在理工科的教育中,学生们会意识到自己思维的不足并试图克服它,从而逐渐建立起客观的思维。比如在数学和物理的学习中,对就是对,错就是错,非常清楚,毫不含糊。学生把题做错了就必须承认自己的错误。在编程中更是如此:一个没有编程经验的人觉得自己编出的程序几乎不可能出错,但在死活不运行的程序面前他却无法坚持己见;相反,一个有丰富经验的程序员却默认自己的程序几乎一定会有什么问题而必须要经过测试和调试。理工科和很多社会科学的学生在这种学习过程中,极大地提高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评判一个体系的标准,也越来越高。这大概也是柏拉图需要他的学生都学过几何学的原因。相反,不少中国哲学系的学生却狂妄地藐视科学而盲目推崇历史上一些哲学家的观点,不管那些观点在今天看来是不是仍然立得住的,并宣扬他们理解出的成果。这显得非常不合时宜。他们可能从不同哲学家的观点中拼凑出一套“武器库”,似乎能捍卫任何自己的观点或者攻击任何不同观点,但在受过严格科学训练的人看来,那套东西可能漏洞百出而使用它的人却对此全然不知。他们可能会放大别人思维的漏洞却忽视自己思维的漏洞,甚至误以为别人的正确论证是有问题的。这有点像宣扬太极拳实战很厉害,什么招术克什么招术非常有效一样,说起来头头是道但实战起来却根本不行(古代不知道怎么样,但至少在现在没被证明是真行)。一种观点如果达不到客观,那就连学术都算不上,更别谈什么哲学了。

如果说在一百年前,我们说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多少受了康德和叔本华等哲学家的启发,还能引来大家对哲学的一些敬意,在今天,一个完全不懂现代物理的哲学系学生去宣扬这点(他可能连爱因斯坦具体怎么受到了哲学家的启发都不知道),效果就完全不同了:他引来更有可能是嘲笑。毕竟就连爱因斯坦的不少观点后来也被证明是错误的,而康德的时空观又已经(在某种意义上)被爱因斯坦所否定。科学一直在发展,而如果哲学总给我们提供一套不变的说辞,大家是不可能买账的,因为那套说辞又不是什么绝对真理,随着时间的发展就愈发显得不合时宜。盲目地去宣扬那些哲学观点有多么地高大上,引来藐视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当然也有的哲学学者说,哲学一直在进步,也有很多新的研究成果,只是大众不了解、也难以理解而已。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些哲学学者就难辞其咎,因为他们虽然研究出了好东西,却既不努力去推广它们,也不热衷于去实现它的社会功能,以致让哲学招受到如此多的藐视和批评。

然而,虽然哲学发展可能遇到了瓶颈,哲学教育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这不意味着哲学本身的目标就是错误的。在各种学科领域中,人们都在追寻一种统一的解释框架,因为那样的解释框架更符合我们的逻辑倾向,更让我们满意。而超越学科范围限制的解释框架就是哲学:虽然它目前的形态可能不让我们满意,但这不代表哲学去寻找一个解释一切现象的目标是错误的,或者说是在理论上是不可能的。没有人严格证明过这一定是不可行的,或者更严格地说:虽然哲学不可能达到既自洽又完备(因为要蕴含全部数学),但哲学要是能达到数学那种精确性也是极好的。虽然很多人觉得把统一解释各种现象的任务交给物理学就行了,但事实并没有那么简单:比如物理学是建立在数学的有效性之上的,那么数学的有效性和精确性又是那里来的呢?数学又为什么可以被用于表达物理规律呢?甚至逻辑本身的合法性是从哪里来的呢?虽然这些问题可能甚至没有最终答案,但是我们找不到一个问题的答案,并不代表这个问题就是没有意义的。这就像虽然我们并不确定我们最终是否能找到物理学的大统一理论,但这并妨碍我们去寻找。

对于我对这些问题的一些思考,读者有兴趣的话可以参见《哲学的重建》《对〈哲学的重建〉的说明、补充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