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怀疑是不是不变的,永远存在的?

问题详述:在我的观念里,西方哲学一直在寻找一个类似永恒不变的东西,一切的一切都能建立在它的基础上发展。于是我想到怀疑能否成为其一。若怀疑会转化,或者消失等,那么各种学说或争论就从根本上瓦解了。

这个想法和我的一些想法非常契合。题主说的怀疑,我一般称之为否定倾向。人们所有认为牢不可破的知识,不管是逻辑的,数学的,物理的,还是社会科学的,一旦被成功否定,它就不再是牢不可破的了。在怀疑面前,所有的事物都是平等的。在这一点上,这些事物的区别只是在于:有些事物经受住了很多否定尝试的考验,而有些事物则很容易被成功否定。如果我们不断尝试去否定一个事物,但是却不断地失败,我们就倾向于相信这个事物的真实性(严格地说是可重复验证成功的概率非常的高):我把这称为否定倾向的评判功能。

27.1. 怀疑和否定的认识论意义

人们有一种思维倾向去否认一切东西。这从我们小时候就开始了。当一个小孩进入了叛逆期,他就开始经常试图否定别人告诉他的东西。这种思维一直被延续下来。我们在学习知识时,即使是公理,我们在脑海里也会尝试去否定它。

  • 比如,在我们学欧氏几何学时,我们听老师说“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我们就会想,凭什么线段是最短的?我要尝试找找有没有比线段更短的。结果几千年来也没有人成功找到过(欧氏几何下),所以大家就公认为它为公理了。

  • 比如,我们学物理学,听老师描述了一个定律,并用一个实验向我们展示了这个定律的合理性。我们就会试图试出反例。比如这个定律在海洋里适用吗?在外太空适用吗?比如使用三角帆的帆船可以逆风航行和牛顿定律是否矛盾?等等。当物理学完美地解答了我们尝试提出的所有反驳时,我们就倾向于相信物理学是正确了的。这就是否定倾向的评判功能的体现。

  • 一个被人们认为再牢不可破的知识,无论它被吹捧的有多高,无论它经过了什么样的权威认证,一旦出现了一个本身没有漏洞的反例,那它就再也没有那种地位了。像亚里士多德关于自由落体的说法,既有亚里士多德这样的权威背书,又在一千多年里一直是共识;但在近代物理学家(伽利略和其他一些人)做了实验,而实验结果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相悖,那这个理论就光环不再,沦为了科学史上的谈资了。

  • 当然,否定不一定非要是全盘否定,也可以是对适用范围的否定。在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相关的现象被发现以前,人们觉得牛顿力学是普适的,后来发现它不适合太大和太小的尺度,但对于日常尺度来说,还是非常精确的。

  • 否定还有其他的功能,比如对一个向量本身进行否定得到了“无”;对它的方向进行否定的话,最强的否定就得到了与之方向相反的向量(或与之垂直的向量:取决于如何定义最强的否定)。一个集合进行范围否定就可以得到它的补集。这些和本问题关系不大,所以就不展开讨论了。

27.2. 怀疑和否定只能是认识论中的一部分

事实上,这是很显然的:如果什么也没有,我们去怀疑或否定什么呢?怀疑没有了怀疑的对象,怀疑本身也就不存在了。我们可以说否定倾向仍然存在,只是否定倾向无从表达。

因此,否定倾向是一种认知倾向,我们也可以认为人的否定倾向(怀疑精神)是不变的,但这不代表它是人们唯一的认知倾向。事实上,人类的其他倾向给我们构建了丰富多彩的思维世界,然后我们运用否定倾向在里面进行去伪存真。所以,我们甚至不能说否定倾向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无法脱离其他倾向而运转。我们从来都是先产生了一个想法,然后再去想这个想法对不对(在这里就包含了怀疑和否定倾向)。

所以,在我看来,人的认识过程应该分为两部分:构建过程和验证过程。在构建过程里,我们可以自由地使用任何思维方法,而不需要太在意结果的对错。而在验证过程中,我们则应该用最严格的标准去评判构建过程得到的结果是否真的是正确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主要就运用了怀疑和各种各样试图否定它的方法。经受住了这种验证的结果,又可以成为我们在进一步构建过程中的基础材料,如此往复。

在我提出的一个解释认知的体系中,一共有八种认知倾向:其中七种是有关构建和认知材料的来源的,而只有否定倾向这一种是有关验证的(事实上否定倾向也具有构建功能,比如我们可以使用否定倾向来从一个集合得到它的补集。更一般地说,否定倾向是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基础:关于这一点请参见本书的另一章:为什么逻辑学三定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不能被违反,违反会怎样?。如果读者对于这些认知倾向,特别是否定倾向,有进一步的兴趣,欢迎阅读《哲学的重建》